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商业航天领域,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美俄政治交恶进一步发酵为美国和俄罗斯航天企业间的 “ RD-180 发动机”风波。在此背景下,美国 ULA 公司积极探索可替代 RD-180 的发动机,其选择包括航空喷气 - 洛克达因公司的 AR-1 液氧/煤油发动机 (见图2 )和 BlueOrigin 公司 的 BE-4 液氧/甲烷 发 动机(见图 3 ), Vulcan 火箭方案的正式发布无疑会极大地推动这一进程;在 2018 年 9 月, BE-4 成功胜出,AR-1 的研制也仍在进行。安塔瑞斯火箭的失利(2014 年 10 月 28 日)迫使 Orbital/ ATK 公司努力寻找 AJ26-62 发动机 (见图 4 )的替代品,配备 RD-181 发 动 机 的 新 安 塔 瑞 斯 在 2018 年 成 功 首 飞;Falcon 火箭的低成本进一步降低了商业航天的门槛,大范围推力可调的开式循环 Merlin 液氧/煤油发动机 (见图 5 )再次成为业界焦点, FalconHeavy 的首飞成功无疑将 Merlin 发动机推向了极致; BE-3 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飞行验证成功 (2015 年 5 月 4 日)展示了商业航天对动力系统的巨大推动作用;米诺陶 V 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 (2013 年 9 月 7 日)进一步表明便于模块化组合、低成本发射和提供进入空间快速响应能力是固体发动机与生俱来的优点,并且极富吸引力。
航天动力系统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航天运输体系的构建和进出空间的能力。本文总结了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等航天大国和相关组织的航天动力系统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相关启示意义;并根据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需求,提出我国的航天动力系统的需求方向;结合我国航天运输系统体系规划和具体国情,进一步阐述对我国航天动力系统发展的思考。
本文摘自《宇航总体技术》2019年第1期。作者:陈士强,黄辉,邵业涛,黄兵;单位: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